供應鏈管理做些啥
發布時間:2021/07/02 10:00:40
在企業中的供應鏈管理,主要包括幾個方面的工作:商務、成本、采購、計劃、物流倉儲等。
1. 商務
商務在某些企業里面,是一個單獨的崗位,有些企業是集成在了采購崗位的職能中。商務的主要工作包括了:尋源、談價、供應商管理、供應商關系維護等。
尋源(也叫Sourcing)就是找到合適的供應商資源,一般在以下幾種情況下,需要做供應商尋源。
一是為新產品找到供應商,二是由于某些原因(例如成本迭代、產地轉移等)需要尋找新的供應商。
尋源一般是一次性行為,一般選定了之后就會比較穩定,除非供應商出現了質量、價格、交付等問題無法接受,才會尋求替換。
一個完整的供應商尋源過程包括:需求分析、供應商尋源、供應商分析和供應商決策四個階段。
首先當然是要明白需求是什么,這是尋找供應商的依據。
采購需求或者是由產品經理提供,或者是由電子研發、結構研發提供;一般來講,采購需求會包括了:材料要求、工藝要求、數量要求、品質要求、地域要求(例如體積大且重的,這一點就比較重要)、規模要求、時間要求等等。
了解清楚需求之后,就要開始找供應商了。成熟的企業會有現成的內部供應商資源庫,大多數情況下在資源庫中就可以找到合適的;如果沒有資源庫,那么就需要到外部尋找。
常見的尋源渠道有:
門戶網站信息搜索(如百度、阿里巴巴、慧聰網、世界工廠網等);
參加行業展會,現場咨詢和洽談;
通過上下游供應商等行業合作伙伴介紹;
產業集中地考察(如佛山為小家電集中地,到那邊跑一圈就可以大有收獲);
自身人脈積累;
對于某些小企業來說,產品經理也可能會承擔尋源的工作;尋源需要要求產品經理或者供應鏈商務,對于行業要有基本的了解。
例如智能硬件行業,供應鏈集中地主要就在珠三角這邊,如果跑到其他地方去找,那勢必事倍功半。
例如想找表面處理的供應商,如果盯著深圳來找,那么成本控制肯定做得不好。
像表面處理這種高污染的工藝,加上深圳高昂的成本,早就遷移到深圳周邊去了;如果還沒搬,要么成本比較高,要么早晚會搬導致公司構建的供應鏈不穩定。
通過上述渠道找到初步供應商列表后,可以通過幾個維度來進行分析,對供應商做個橫向對比;包括了供應商的產品能力(制造能力即OEM能力,和研發能力即ODM能力)、供應商產能(每月能做多少,決定了后續供貨保證和LT時間)、生產品質管理、產品品質界定、商務條件、供應鏈管理能力(供應商的供應商,即二級供應商)、供應商的抗風險能力等等。
有了上述供應商分析之后,最后就可以做供應商決策了,選定1~n家供應商;一般會選擇兩家,一主一備。
選定了供應商后,就可以開始談價。從采購角度來看,當然希望所有原材料都能拿到一個好價格。所謂好價格并不是最低的價格,而是結合產品品質來看。好的產品加上合適的價格,是比較理想的狀態。采購和我們日常買東西道理一樣,“便宜沒好貨,好貨不便宜”雖然不是絕對,但也值得注意。
單個原材料還好,在尋源過程中一般可以多問幾家,然后去掉一個最高價,去掉一個最低價,在中間幾家結合前面的供應商分析選定最終的。
如果是整機供應商(OEM或者ODM廠家)采購報價就相對復雜一些,需要對產品的成本結構吃得比較透,才能比較好地去識別供應商報價是否合理,是否有水分。
其次,對于市場行情要有所了解。例如有些供應商會在行業基礎報價水平上,增加一些差異化優勢提高價格;如果我們能夠清楚知道所謂差異性其實并非不可替代,甚至是同質化的,就可以避免這種無謂抬價。
在與供應商建立了合作關系之后,可以定期安排一些活動作為供應商管理的手段;這些活動包括信息交流、供應商激勵和供應商評價。
在企業和供應商之間,可以定期就行業信息、產品技術、市場趨勢、成本信息、品質把控等各方面信息進行交流,保持雙方之間信息的一致性和準確性。
要保持長期的雙方雙贏關系,對供應商的激勵就顯得尤為重要(這方面做得好的比如格力電器,讀者有興趣可以去搜索看看)。
供應商評價可以和回訪一起做了,維護一個供應商評價的表格,里面通過若干維度來對一家供應商的綜合表現做出評價;評價和回訪可以固定周期,比如說每個季度一次;評價表格內容可以在公司內部各部門收集,信息來自于供應鏈部門、產品部門、研發部門等,帶著評價表格到供應商處拜訪交流,定期總結上個周期做得好到經驗以及需要提升的不足之處,對于未來的合作關系和合作質量的提升都很有幫助。